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普及,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对个体成功的重要意义。然而,因为实践中长期受“问题导向”思维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期望通过相关研究与呼吁,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审视心理健康与创造力的关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提供契合中小学生发展需求的创造力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在认知层面,着重培养中小学生清晰的自我认知,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认知水平,为创造力的发挥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在情感层面,引导中小学生学会调适情绪,对他人情感给予及时积极回应。情绪管理能力对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积极稳定的情绪能够激发灵感,而消极情绪则可能抑制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情绪识别训练、情绪调节技巧传授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创造力发展。
在意志层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论述,强调磨砺坚韧意志、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组织挫折教育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为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内在支撑。
在行为层面,强调中小学生行为协调、适度,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与社会适应。学校可以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开展行为训练活动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为促进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培养学习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激发中小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新知识、新技能,为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科普活动、科技创新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探索事物的乐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是促进自我意识协调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只有当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个别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
三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拓宽视野,激发创新灵感。学校可以组织团队合作项目、社交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提升创造力。
四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积极心态,灵活应对各种挑战。这有助于学生将创造力应用于实际生活,实现创新价值。中小学校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社会实践、发明创造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把个人动机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毫无疑问,兴趣培养、自我意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以及社会适应性增强,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还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坚韧性等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创造热情,更好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教育观念上应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把上述思想理念付诸行动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有机结合的关键。
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应具有针对性,根据中小学生年龄阶段、性别、人格特征、心理状况与认知水平的差异,制订个性化课程实施方案。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设置以游戏、故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培养他们的基本情绪识别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开设更具理论深度和侧重实践操作的相关课程,如心理调适技巧、创新思维训练等。
二是丰富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采用心理情景剧、曼陀罗绘画、创造性诗歌写作等富有创造力且具有心理辅导价值的活动,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心理情景剧能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的情感和情境,提高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曼陀罗绘画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激发内在创造力;创造性诗歌写作则可以成为学生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有效表达方式。
三是完善咨询辅导机制。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制,是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要求“县级教育部门要依托有关单位建设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规范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定期面向区域内中小学提供业务指导、技能培训”“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开展预警和干预工作”。指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在内容上,可以关注如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和学习困难解决等有助于个人发展的主题;在形式上,可以采用心理测评与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并促进中小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实现;在机制上,应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为学生疏导、解惑、指引方向,提供适合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开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院长 俞国良)